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送秋玲去参军,要像你爸爸一样保家卫国,不要想妈妈。——《二十粒松子》
材料二:
送郎上战场,敌人从哪里出来,我们就要从哪里灭掉。——《左权家书》
材料三:
我牺牲了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太行山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松子与长城:论牺牲精神的文明传承
“我送秋玲去参军,要像你爸爸一样保家卫国,不要想妈妈。”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一颗松子般的决心。松子虽小,却蕴含着长成参天大树的全部可能;个人虽微,却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永恒密码。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正是因为总有这样的“松子”甘愿埋入历史的土壤,以个体的牺牲滋养着民族的精神长城。
翻开中国近代史的篇章,牺牲精神在血与火中淬炼得愈发纯粹。林觉民《与妻书》中“吾牺牲百死而不辞”的决绝,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里对未来的深情期许,赵一曼留给儿子的既有母爱柔情又有革命坚毅的遗书,无不彰显着一个民族在危亡之际的精神高度。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公民的道德在于将‘我'融入集体的‘我们’之中。”这些仁人志士正是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他们的牺牲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将个体生命融入民族生命的永恒。就像左权将军在家书中所言:“敌人从哪里出来,我们就要从哪里灭掉。”这种决绝背后,是对脚下每一寸土地的深情守护。
中华文化传统中,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济世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担当,都体现着个人与集体命运的深刻联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惊叹于中国文化的“此岸性”——对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怀。这种文化基因使得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总能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当母亲送别孩子上战场时,她既是一个含泪的母亲,更是一个清醒的文明传承者。她送走的是自己的骨肉,守护的却是千万家庭的未来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牺牲精神依然以新的形式闪耀光芒。太行山上“牺牲一切幸福为事业奋斗”的誓言,转化为科学家隐姓埋名的钻研、边防战士的默默坚守、抗疫医护人员的逆行出征。法国作家加缪在《鼠疫》中写道:“在灾难中,人们会发现自己既想成为圣人又仍然是普通人。”而中国文化则提供了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可能——通过将个人理想融入集体事业,普通人也能成就圣徒般的奉献。这种奉献不是对个体价值的否定,而是通过服务更大的整体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回望历史,那些临别嘱托、战地家书、就义誓言,如同颗颗松子,在时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获取什么,而在于奉献什么。”而中国文化更进一步认识到,奉献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获得。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再面临血与火的考验,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这种精神,如何在各自岗位上践行这种担当,仍是每个时代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民族的精神长城需要代代修筑,而修筑的材料,永远是那些甘愿成为“松子”的赤子之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分析材料。材料一中“松子”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坚韧。母亲将女儿比作松子送入军营,延续父亲保家卫国的使命,离别前的叮咛体现家国情怀的代际传承。从“不要想妈妈”的克制中挖掘中国式情感表达:隐忍的母爱比直白的牵挂更动人;军人世家精神传承的当代意义,“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是将保家卫国的接力棒郑重交予,然后目送背影渐行渐远”;松子落地生根的意象,暗喻个人融入集体才能获得永恒生命。材料二《左权家书》的战斗宣言,柔情“送郎”与铁血“灭敌”形成强烈对比,展现革命者的双重身份——既是爱人也是战士。“从哪里灭掉”体现的战术智慧与必胜信念,左权牺牲后,妻子刘志兰终身未再嫁,践行了“待郎荣归”的诺言,可作升华素材。材料三《太行山上》的信仰告白:用“牺牲—光明—伟大”的递进关系,揭示革命者的价值坐标系。写作时可比较不同时代的“幸福观”: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辩证关系;“伟大事业”的具体内涵;当代青年如何理解“光明道路”:可对比“躺平”现象进行思辨,借鉴康德“道德律令”理论,论证这种牺牲不是被迫献祭,而是自由意志的崇高选择。三则材料由母子情→夫妻情→革命情逐步演进,展现情感升华轨迹;由代际牺牲→性别牺牲→全面牺牲,构成逻辑递进;由抗战时期(材料二)→解放战争(材料三)→和平年代(材料一)时空相呼应。行文可围绕“家国情怀”“牺牲与奉献”“理想与担当”等角度立意。结合三则材料,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在时代背景下应有的担当与奉献精神。
行文思考。开头以数据切入:抗战时期留存的家书统计数字与背后的生命故事,为什么这些私人话语能穿越时空直击心灵?主体部分解析材料中“不要想妈妈”与“牺牲幸福”的矛盾统一;可引用司马迁“人固有一死”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论证。分析家书语言特点:朴素文字中的雷霆万钧。分析赵一曼遗书与林觉民《与妻书》,得出结论“最柔软的心肠往往包裹着最坚硬的信念”。当代案例:黄大年、南仁东等知识分子的选择;00后新兵家书与抗疫请战书的时代呼应。结尾升华,家书如种子,长成今天的精神森林;泪水浇灌的松子,终将长成守护国土的松涛。
立意:
1.松子落处,家国长青。
2.血色家书里的山河誓言。
3.永不褪色的红色家训。
4.二十粒松子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