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粒松子
雾把这座山吞噬了,山的模样被包裹起来,什么也看不清。她执着地往山里走,肚子隆起了一座小山,里边的小精灵闹腾得她蹒跚前行。她叫秋稔,出生在秋收季节。她的爸爸是个识字先生,给闺女起了这个儒雅的名字。
秋稔站在一棵松树下,松树浑身弥漫着湿漉漉的雾气,松枝上积聚的小水珠滚落下来滴在秋稔的脸上,凉意袭来,传遍周身。她打了个冷颤,撩起肥大的衣襟擦干了脸。雾依然缭绕着大山,但慢慢变薄,眼前不是刚来时那么模糊。日头藏在山的背后,东边的天际在朦胧中亮起来,她要等到雾气消散,看松果,里边的松子是不是成熟了。
半年前,秋稔和丈夫松龄就是在这棵松树下依依不舍。秋稔听公爹说松龄和这棵松树同龄。
阳光像一把利剑刺向天空,把雾刺穿,把雾融化。日头爬上山顶,山里突然亮起来。秋稔抬头看松树,一阵风吹来,松树像个年轻舞蹈家,抬起腿,伸开臂舞动起来,树枝相互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一个个松果跟着晃动,你碰我,我碰你,“啪”地掉下一个,差点砸在秋稔的头上。秋稔捡起这个松果,想看松子是不是熟了。她把松果紧贴在自己的肚子上,笑了,她明白,松子是要和她肚子里的小精灵一起成熟的,那时丈夫就回来了。秋稔往山里眺望,好久好久,山里却好像是空的。
这年松子成熟的时候,秋稔捡回很多松果,晒干,剥出松子,往一个小盒子里放一粒。秋稔几乎天天来到这个松树下眺望山里,但每次都是遗憾回家。
肚子里的小精灵出生了,起名松生。孩子的出生,让秋稔心里一阵阵高兴,有了新的期望,新的等待。奶孩子的时候,总是让孩子喊爸爸,可孩子什么都不懂。
松树下被踩出一条光溜溜的道,松树也添了五道年轮,松子成熟了五次,松生五岁了,丈夫却没有回来。夜深人静的时候,秋稔点起煤油灯,看着熟睡的松生,那鼻子,那眼睛,那嘴,都是丈夫的复制品。她心生热辣辣的希望,但感觉夜依然深不可测。
白天,松生时常仰起小脸问妈妈,爸爸在哪里?怎么还不回来?秋稔把脸背过去,用手巾擦眼睛,把那个盛着松子的小盒子拿到松生面前说,等盒子里放满了松子,爸爸就回来了。
聪明的松生抓起一把松子想往盒子里放。
秋稔说,孩子,一年只能放一粒。
松生扬起稚嫩的脸,忽闪着两只大眼睛,问,为什么?
秋稔再次拿起手巾擦早已湿润了的眼睛,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松子成熟的时节,秋稔带着松生不止一次来到松树下,捡回掉下来的松果。秋稔把期盼寄托在眼前这棵和丈夫同龄的松树上,因为松子每年都成熟一次。她抬头看松树,松树一个劲儿地冲她摇头,一脸的焦急,松树怎么了?
从山里传来了枪声,秋稔躲在松树后面往山里看,听到了脚步声,有人急促喊,快,隐蔽在右边的树林里。
好熟的声音,是他,松龄?
秋稔一阵激动,大喊,松龄,我是秋稔,在松树下。
松龄一愣,喊,快躲起来,日本鬼子在后边追呢。
松龄命令两个班的战士埋伏在丛林里,他带一个班的战士绕过一座山,跑到鬼子后面。前面的战士已经和鬼子交火了,松龄从后面带战士猛打猛冲,前后夹击,打得鬼子抱头鼠窜,死的死,伤的伤。
松龄在大松树下集合完队伍,走到秋稔面前,两臂张开想抱起秋稔,但很快缩回了左手,右手紧紧握住了秋稔的手,像触电一般,一股暖流迅速传遍他俩的全身。秋稔的体内像着了火,烧得脸通红,低声说,回家看看孩子吧。松龄说,不能啊,我们有新的任务,多保重,带好孩子。按军人的习惯,松龄立正,给秋稔行了个军礼,转身走了。秋稔眼睛湿润了,默默望着丈夫带着队伍进了大山。
日本鬼子投降了,国民党反动派被打垮了,松龄还是没有回来。
松子成熟的时候,秋稔每年都到大松树下,捡回松子,往小盒子放一粒。这一等,就是十二年。
松生高中毕业了。秋稔把松生送到了部队,嘱咐松生,要学你爸爸,保家卫国,不要想妈妈。
秋天又到了,松子成熟了。秋稔拿起用红绸子布裹着的小盒子,打开数松子,一粒、两粒、三粒……二十粒。她又把松子放到盒子里,来到松树下,松树比二十年前粗了一半儿,高了一半儿,树冠好大好大,枝繁叶茂。秋稔把松子一粒粒种在松树前。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秋稔最后和丈夫团聚了。
B.松龄带着队伍进了大山,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C.秋稔以松树和松子为寄托,等着丈夫回家。
D.秋稔在松生高中毕业后送去了部队,秋稔继续在松树前等待着。
2.文中第三段的作用是什么?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结合文章,谈谈“松龄”是怎样的人,代表着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1.A
2.文中第三段的作用:总领下文,引出丈夫松龄这一描写对象,交代了松树与松龄、秋稔之间的特殊联系,为下文秋稔以松树和松子为寄托思念丈夫的情节做铺垫。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松树比作年轻舞蹈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吹松树、树枝舞动的景象,既展现了山间景色的动态美,又含蓄地体现了秋稔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腹中孩子与丈夫一同归来的期盼与爱意。
4.松龄是一个爱国、勇于牺牲、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他积极投身战斗,面对日本鬼子英勇无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他代表了那个时代为了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毅然投身革命事业,甘愿牺牲个人幸福的爱国烈士和英雄群体。
解析
【导语】这篇《二十粒松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抗战时期军属秋稔的漫长等待。松树与松子既是时间流逝的见证,又是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雾散云开的自然意象,与人物命运的起伏形成巧妙呼应。秋稔从怀孕到送子参军,二十年的坚守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坚韧与奉献。松龄的军人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通过行军礼等细节,生动塑造了保家卫国的战士形象。全文以松子为线索,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秋稔最后和丈夫团聚了”错误,文章中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秋稔最后和丈夫团聚了。从文中可知,松龄在战争时期执行任务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秋稔一直等待着,最后只是把二十粒松子种在了松树前,并没有提及她与丈夫团聚的情节。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入手。
内容方面,引出关键人物。此段提到“半年前,秋稔和丈夫松龄就是在这棵松树下依依不舍。秋稔听公爹说松龄和这棵松树同龄”,直接引出了丈夫松龄这一重要人物,让读者知晓秋稔的生活与情感与松龄紧密相连,同时也揭示了松树与松龄之间存在“同龄”这一特殊关联,为故事增添了背景信息。通过描述秋稔和松龄在这棵松树下的分别场景,以及松树与松龄同龄这一设定,展现了松树、松龄和秋稔之间的特殊联系。松树不仅是山里的一棵普通树木,更成为了连接秋稔和松龄情感的重要纽带,暗示了松树在后续故事中会承载秋稔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松树在文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见证了秋稔和松龄的分别,随着故事发展,松树和松子逐渐成为秋稔寄托对丈夫思念的关键物品。
结构方面,总领下文。第三段的内容为下文围绕松树和松子展开的一系列情节做了总体引领。下文详细描述了秋稔在松子成熟时来到松树下,通过观察松果和松子来期待丈夫归来,以及她将松子放入小盒子,以松子数量象征丈夫归来的时间等情节,都是在第三段所营造的情境和建立的人物与松树联系的基础上展开的。该段引出了松树这一关键元素,使得后文秋稔以松树和松子为寄托思念丈夫的情节发展自然合理。秋稔在松树下等待丈夫,看到松果和松子的变化,进而将希望寄托于松子成熟和盒子装满松子,这些情节的展开都得益于第三段对松树以及秋稔和松龄在松树下分别场景的描述,为整个故事的情感线索发展奠定了基础。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松树比作“年轻舞蹈家”,赋予松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抬起腿,伸开臂舞动起来”生动地描绘了松枝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使静态的松树呈现出动态的美感。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还让松树仿佛有了生命,与秋稔的情感产生共鸣。“树枝相互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沙沙的声响既是自然的声音,也像是松树在对秋稔诉说,或是与她互动。这种细腻的描写既展现了山间景色的动态美,又含蓄地体现了秋稔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腹中孩子与丈夫一同归来的期盼与爱意。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军人。当秋稔激动地喊“松龄,我是秋稔”时,松龄的第一反应是让家人隐蔽“快躲起来,日本鬼子在后边追呢”,并立即组织战斗“命令两个班的战士埋伏”。短暂重逢时,他克制拥抱冲动,以军礼告别“按军人的习惯……行了个军礼”。将家庭情感让位于军人职责,体现革命军人“先国后家”的崇高精神。
智勇双全军事指挥者。采用“前后夹击”战术“绕过一座山……猛打猛冲”,展现其军事才能;“打得鬼子抱头鼠窜”的胜利结果印证其作战能力。
革命理想高于个人情感的奉献者。面对秋稔“回家看看孩子”的请求,松龄的拒绝“不能啊,我们有新的任务”和“保重”的嘱托,显示其将革命事业置于亲情之上的选择。

附件下载